第四百二十八章 章子俊的自辩书
第四百二十八章 章子俊的自辩书 (第1/2页)王琼主管盐政,发现一个小小的平安镇,每年从浙江,福建,广东大批购买海盐几乎垄断了漕运,一路上的漕运主管几乎被收买光了,加上王琼的本性,对天对地对空气开骂了,还上书到工部骂,又在邸报骂,反正要骂到章子俊出来自辩为止。
但凡像王琼这样的人,首先自身有过人之处,那就是务实,在乱世之中,务实是第一位的,不然放到电视剧里绝对活不过三集就要领盒饭了。王琼的父亲王永亨的老师是薛瑄。
薛瑄在以前章回中已经讲过,就是河东学派。而河东学派有一条重要的精髓,就是提倡“实学”。这一点跟章子俊在庐州时的做法很对应,其父王永亨对那时的庐州知府章子俊很是欣赏的,做事务实,为官务实,为人务实。就这样从后来王琼为官任上的一系列举动来看,王琼小时候应该没少受父亲这种务实风格的熏陶。
“出治漕河三年,胪其事为志。继者按稽之,不爽毫发....../边帅请刍糗,则屈指计某仓、某场庤粮草几何;诸郡岁输、边卒岁采秋青几何,曰:足矣。”——《明史·王琼传》
明史里的两个事例。第一个是说,王琼在治理漕河的时候,总结前人的经验,罗列相关数据,编写了《漕河图志》,把漕河所有事项都整理其中,后来的继任者居然找不出一个错误;第二个是说,王琼做户部尚书的时候,对于各地的兵事粮草,仓储情况,运力计算了如指掌,当有人请求拨付粮草的时候,王琼心中稍微计算,便知道对方的真实需求,从而避免了多余的拨付,节约了国家财政,也约束了官员的贪污。
其一,王琼能够跨领域管理。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一个是治河,一个是钱粮,虽然都涉及后勤保障,但在具体操作上千差万别。王琼都是第一次接受相关的工作,就能在任上做出不俗的政绩,其工作能力之强,叹为观止。这是一位合格的政治型官僚。
其二,王琼非常善于用数据进行精细化管理。他治河,编了一本《漕河图志》;他在户部,参与了《大明会典》中关于户口,钱粮的编撰;主持兵部的时候,有《王晋溪本兵敷奏》;出任陕甘三边总制的时候,又出了《西番事迹》......以上著述,朝史暮想还只是说出了一部分,而其中任何一本著述在所应对的领域里,都极其得专业和有见地。如此看来,王琼似乎又是一名多领域的技术型官僚。
一个身兼两种官僚类型长处的王琼,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战略眼光的独到和数据细节的把控,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是一个满嘴口号,空泛虚无的主?王琼的务实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从一名传统的文人角度来说,王琼走这种“曲线救国”路线,频繁接触讨好这些在史书里所谓的“佞臣”,其实应该是经历过心理挣扎的。而本质上,当时已经贵为尚书的王琼,接近的不是这些看似受到明武宗宠幸近侍,而是在用这种方式去接近朝堂,去接近大明的皇权,这一点也能理解。所以说王琼用骂人的方式也是一种做官之道。反正吾就是看不惯你,等着挨骂吧!接下去到了正德年间,王琼越骂官位越高,也是这个时代朝廷需要这样一个角色,就像李东阳一样朝廷需要一个和稀泥的角色来中和皇权跟臣权之间的矛盾。此是后话。
回过头来再说章子俊给朝廷的自辩,让内阁的几位大佬看不懂,明明文字全部能读出来,就是理解不了其实质内容,难道是章子俊没文化吗,难道是内阁的几位大佬没文化吗?都不是,因为这种给朝廷文书,都是平安府中的周辰宇管事打理,周辰宇原本是秀才,也在平安科技学堂进修了二年,对于这种无关紧要给朝廷的“公文”,还是很熟悉的,可是这些年来不知不觉间在用词上面渐渐脱离了高大上的骈文言文格式,喜欢用白话文下书,反正白话文更容易理解嘛,在替家主写自辩文书时,就把要说的内容按白话文写了。
意思是,所购入的盐不是食用的,而是许多工厂使用,比如化工行业,玻璃制造,冶金工业,建材行业,机械生产,电镀作坊,食品加工,车辆制造,纺织行业,皮革工业等等都需要盐。又没有详细说明及使用方法。
可想而知,当这样的文书发往朝廷后,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