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整一整龙五,岁尾还找许情
第八十六章 整一整龙五,岁尾还找许情 (第1/2页)最后,还是定了东宝的方案。
但,听说那几个鬼子回酒店,还真大吵了一架。
动没动手那咱们就不知道了。
可不管怎么说,这生意谈的相当不错。
无论是康建民还是韩三屏,他们都觉得挺好的。
而且,就目前咱们国内来说,在电影的营销方面。
完全就是空白!
他们俩就生出来了一个想法。
“要不,咱们吃个饭吧。”
韩三屏来了这么一句。
马寻还不明白吗?
“还是我请客吧,而且,我打算跟两位领导也说说心里话。”
这话,谁都爱听。
马寻现在是有钱,是有实力,而且,确实在电影营销方面展现了非常强的能力。
可就算是这样,咱就能嘚瑟吗?
别犯傻。
还好,这两个厂长提了个要求。
“不如去食堂吃吧。”
“对,食堂好。”
这选的地方可多好。
谁看到了不得夸一句,两袖清风!
而且,还不是在北影厂的食堂,咱们去北影学校里吃。
嘿~瞧瞧这小细节。
领导就是领导。
马寻全程微笑,哪儿吃都没问题。
于是乎,他们三人很快就边吃边聊。
“其实,我一直都想说说自己的感慨。
这次去日本,我真的是看到了很多很多。
在许多方面,他们做的都非常的精细……”
康建民这个开场,算是把聊天的方向给定好了。
他说的,基本上也就是日本那边对电影的各种营销,或者叫市场开发。
介绍的小册子,或者一些周边。
马寻当然是一听就懂。
这两位领导,肯定是被日本那边的营销手段给震撼到了。
也很正常,咱们国内改开这才多少年,很多领域还是处于一片空白。
对市场的研究,只是一个初学者。
岛国那边人家对文化市场,那可是开发很多年了。
IP运营等等,套路太多。
市场营销,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领域,甚至不光是我们电影圈子。
就看我们大陆目前的情况吧。
可有什么市场营销的厉害人物吗?
未来的代理之王于小声。
才刚刚打算出东北。
而中国营销教父叶茂中。
才刚刚下定决心,不当画家了,不做记者了。
忽悠大家买三株口服液呢!
这家伙后来的名作:
今年过节不收礼……
谁用谁知道……
他自己都不知道呢!
我们国内会做市场,会搞营销的人,本来就不多。
而会做文化市场的,再把圈子缩小一些,会做影视剧市场的人……
马寻不好说自己是蝎子粑粑独一份。
可也绝对是稀缺型人才。
眼下,两位领导想聊聊市场开发的问题。
我聊?
聊个屁!
“其实,在我看来,真正的关键还是要搞个全国性的大市场出来。”
这话有点儿高屋建瓴的意思。
“这大市场的好处在哪里呢?”
康建民忍不住一问。
马寻的回答特别直接,“能取得高票房。”
???
就为这?
马寻接着解释了一下,他笑着说道:
“只有全国性的大市场,才方便统计票房,才能让电影形成全国上映的大潮,也能有效压制盗版。
而最关键的是,能充分发挥我们中国人口多的优势。
大市场一成,高票房就水到渠成了。
高票房一出现,就会吸引资本。
资本进入,钱就多了,钱多了又能提高电影的水准。
电影水准高了,观众们就会爱看,然后又出现高票房。
之后如此循环下去,我们中国电影何愁不兴?”
这番话一说完,康建民跟韩三屏都忍不住大赞。
“说得好!”
其实,咱们中国电影后来能兴盛,就是这个道理。
也就是进入了这么一个正向循环。
那么,大市场怎么建立?
“院线!”
韩三屏确实有东西。
马寻这番话,其实说的就是院线。
中国电影真正重大影响事件,就是2002年推了院线制改革。
如果现在,马寻这一番话能让这个改革早些推行。
那他绝对是中国电影的功臣。
康建民跟韩三屏这顿饭吃的非常高兴,虽然只是北影食堂。
可一点儿也不比海鲜大餐差。
之后他们又聊了点儿其他的东西。
但,马寻这货一直都没有讲什么市场营销的手段。
这是我们民营公司应该做的,你们国营应该去搞制度。
当然,他没这么说。
最后阶段,马寻说了一个小事儿。
“我个人有个小看法,那就是,香港电影去年进来太多了,而现在,我了解到那边拍了不少《古惑仔》的片子,这些电影恐怕会有些问题,应该严格一些。”
康建民跟韩三屏一听,都忍不住点点头。
马寻为什么说这个话呢?
……
时间过的很快。
1997年眼看着就要过去了。
牛街。
马寻跟孙冬海再度相聚。
只是吃到一半,然后聊到了香港电影引进的问题……
“什么?兄弟,你,你怎么说出这样的话呢?”
是呀,我们不是主要做香港电影引进的买卖嘛。
你说要严格管理,那不是断我们自己的财路吗?
马寻听了孙冬海这话,忍不住翻了一个大大的白眼。
“这么简单的道理你都想不明白?”
“啊?什么道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