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集《妙法莲华经》
第23集《妙法莲华经》 (第2/2页)我们看唐朝雪峰禅师的开悟过程,就知道理观跟事修的差别。这个雪峰禅师在唐朝很有名。雪峰禅师他是十七岁出家,出家以后就学了一点教理,二十岁以后就受戒。受完戒以后,禅宗就是要参禅,要参访善知识。因为禅宗它不从教理悟入,它是以心印心,用开悟的心、祖师的心来引导你。以心印心就是用心来引导你就对了,不管它用什么方法。
他第一个参访的是洞山良价禅师,也是很有名的。他那个时候因为年轻,就派到了厨房去煮饭。他有一天煮饭的时候,洞山禅师刚好从旁边经过,就点他一下。他说:你煮饭,在洗米的时候,你是淘米去沙,还是淘沙去米?就是说,你是把米留下来,还是把沙留下来?雪峰禅师也不简单,他说:米沙一起去。就是米沙通通淘掉。其实对了一半。当然洞山禅师知道只对了一半,继续问,米沙一起去,那大众师吃什么呢?哦,他回答不出来了。
我们从这个地方来推论他的心态,雪峰禅师知道空,但是不知道不空。就是说,他只知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他离相;但是他不知道“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所以这个佛法很妙,“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少一个,另外一个就没有用了。它这两个,你要么两个具足,要么两个都没有。开悟也是这样,你要么没悟,要么就是一百分。开悟的东西没有五十分的,五十分就是没有开悟,九十分也没有开悟。它跟我们学教理不一样。这种悟就是你要么全部悟到,这两个同时存在;要么你就是没开悟。
这个时候他能够把米沙一起去,但是他不能显,他没办法承当。他应该说:“米沙一起去!”“那你知道这个大众师怎么办呢?”“大众师米沙一起吃!”那就过了。因为禅宗是听你的意思,它根本不讲,它听你的心。就是说,你破妄以后有没有显真?结果他没显真,可惜了,那就是一般的空性了。一般的空性,它破妄以后没办法显真。但是内观的人,他一破妄,他一定会显真的。
所以洞山禅师就说,那你的因缘不在我这了。我点拨你,你没有开悟,我也不想浪费你时间了。就建议他到德山祖师那里。德山祖师有一个规矩,一进禅堂,他禅堂里面也没摆佛像,摆了两句话:问即有过,不问犹乖。就是:你问我问题,你就有问题了。你不能够问!但是你不问也是不行。所以问也不对,不问也不对。那内行人就知道,因为仁者心动嘛。后来他就跟随大众,就跑到禅堂参禅。
参了几年以后,雪峰禅师想,这样子参下去也不是办法。他打足了勇气去问德山禅师。他就私底下问德山禅师说:“从上宗乘,学人还有分也无?”就是说,禅宗的这种内观智慧,到底我有没有希望?我到底是不是这种根机?要不是的话,你早点告诉我,我好修其他法门。那么德山禅师听他一讲完,二话不说,一棒就打下去。德山棒,这他的家风:我叫你打妄想!一打下去,欸,还真有效果。他的悟处就有一点心得了,知道莫向外求。但是他心中还有一点疑情,最后一点点疑情。那么这一棒打下去(看禅宗书籍上的那个公案),他是突然间全身冒汗,他是有点悟处了,那个光明快要出现了。
后来有一天,他就跟他的大师兄——就是岩头禅师,德山祖师的一个大徒弟,这个岩头禅师是开悟的,他们两个人下山一起办一件事。办完以后要回山的时候,遇到了大雪。这个雪下得很大,所以没办法,就在山下随便找一个小酒店住下来。这一住住了七天,没办法,雪老是不停。他们两个在小酒店一个小房间里面,岩头禅师到了天黑就倒头睡觉,雪峰禅师到了晚上不敢睡,就挺着腰,在那边打坐。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三天过去了……到了第六天,最后一天晚上,岩头禅师就看不下去了,就说:你晚上老也不睡,你在干嘛呢?说我在参禅。岩头禅师说,你为什么老坐那边参禅?雪峰禅师说,我心不稳,他日终为它所累。说我的心找不到安住处,我害怕我这个不安稳的心来生会被它所拖累,落入生死业报当中。我一定要在我死亡之前把这件事搞明白。然后岩头禅师说,那你为什么不稳呢?云何不稳?雪峰禅师就把自己的经历说出来,说我一开始参访洞山禅师,洞山禅师教我淘米的方法;遇到了德山禅师,吃了一棒。经过种种的修学,我一直找不到悟处。
岩头禅师讲了一句重要的观念,跟本经有点相似。他说,从法门入者不是家珍,从心胸出者盖天盖地。我们解释一下。
雪峰禅师的问题就是太执着那个法门、过程,把自己给绑住了。就是说,每一个禅宗都有它的法门,不管是打你骂你也好,它只是一个方便门,那个不是重点。它的重点要你回光返照。它打你也好,骂你也好,它重点不是要打你,重点也不是要骂你,重点也不是要你去淘米,看你能不能够借事修心、能够回光返照你的心。是谁在淘米?是谁在打坐?打坐者谁?淘米者谁?你要把你那个本来面目找出来。那你今天是心外求法,你去注意那个淘米的行为,你去注意那个打坐的行为,你去注意那个棒子是怎么打你的,所以你就落入了法门的执着了。这个是你的一个盲点。雪峰禅师听到这一句话以后恍然大悟,跪下来跟岩头禅师顶礼,从今以后变成大善知识。
就是,同样一件事情,你是怎么切入的?所以智者大师说,四谛法门通四教。谁说苦集灭道是通阿罗汉?如果你能够法法消归心性,你能够圆教的无作四谛,你就直趣佛道!法门只是你本身的需求。你有这个烦恼,你就可以修四谛法门;你没有这个烦恼,你就不需要修。所以,我们会从以前因缘法门的修证而会归到——其实生命是一种自性功德的开显,这个就是妙法。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今天不从心性的观照来带动所有的修学,你即便是做了无量劫的修学,你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你离佛陀的智慧跟功德那就差太远了。关键就在这里。
前面讲到三乘的修行者是不能了知的,那么这个“妙法”谁能够了知呢?我们看佛陀的总结。
又告舍利弗无漏不思议
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
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
这个无上甚深微妙法,只有一个人究竟了知,就是佛陀跟十方诸佛。所以佛陀告诉舍利弗说:“无漏不思议,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甚深微妙法”指的是实智,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的那一念,“万法唯是一心”的那种智慧,“唯我知是相”。当我们依体起用的时候,我们一心能够开出万法。佛陀为什么能够广设方便?佛陀为什么能够对声闻人讲四谛、对缘觉人讲十二因缘、对菩萨讲六度?因为佛陀证得了这一心的观念,所以他能够一方面从自受用,能够所谓的即权而实,万法唯是一心,又能够即实而权,而一心开出万法。不是我释迦牟尼佛如此,十方诸佛都是如此。所以成佛的正因就出现了,就是他证得了一心真如,所以他能够开合自在。这个是说明了成败不在法门的操作,而是你内心是不是能够真实觉悟那种一心真如的妙法。
己二、动执生疑分二
那么佛陀讲到这,是把佛陀的智慧讲完了。那佛陀的目的是什么呢?为什么把佛陀这个一心真如的智慧开出来呢?当然是己二的“动执生疑”,摇动三乘人对法门的执着,而使令他们生起疑惑,来进而向佛陀请求开示。
庚一、明诸佛显实
舍利弗当知诸佛语无异
于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
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
这地方讲出两件事情:第一个,舍利弗你应该知道,“诸佛语无异”。今天不但是我如此,十方诸佛教化众生的原则是相同的。也就是说,所有的佛陀一出来,一定是两段式的教学,一定是先施设方便,最后再开权显实、会三归一。十方诸佛都是这样子做的。因此,事到如今,你们要做的就是“于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这是第一个,劝信。
第二个,显实。为什么要相信呢?因为“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这句话在《法华经》相当有名。就是佛陀开演因缘所生法以后,他总要会归到一心真如了。佛陀不能一直讲因缘所生法,这个是没办法收尾的。讲完因缘所生法一段时间以后,众生修学各有成果,佛陀一定要把这些因缘的法会归到一念心性,这才圆满。
这个地方,劝信的意思就是说,当然一般有人说修行依法不依人,这个观念也不见得对。有些法门是一种思议境,比方说因缘果报,你造善得安乐果报,造罪得痛苦果报,这个可以理解,你可以判断这个法对不对。诸行无常无我,你从日常生活也知道,生命是变化的,是不可掌控的。但是如果说我们一念心性本来清净、本来具足,这种不思议境,你怎么依法呢?你只能依人。
所以佛陀告诉舍利弗说,你现在要放弃你过去的思惟了,不能用法的思惟。用法的思惟,我后面的话你就听不进去了。佛陀意思就是说,你先放下你过去的成见,你先对我有信心,我才有办法改变你,我才有办法拔除你无始的法执。就是说,“于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你必须对佛陀有信心。这第一个。
第二个,为什么我要讲真实语呢?因为三乘的法门,如果从因缘一直修下去,它就没有会归处了,它没办法收尾了。比如说,你修四谛十二因缘、证得阿罗汉果,然后呢?然后没了!那走不下去了,事实上就走不下去了。我们看天台宗给阿罗汉什么名字?叫无学位。没办法!他这条路到底了,除非换跑道。就是这个高速公路,走到这边,它的道路没了,无学位了。
那怎么办呢?那佛陀必须怎么样?“要当说真实。”必须开出一条路给他,要衔接这条路。这就是佛陀为什么要开权显实。因为不得已,不开权显实三乘的果位就没办法收尾了。就是说,三世诸佛都是这样做的,都是先开方便门,最后一定要做一个动作——示真实相,一定要把它会归到一心真如。三世诸佛都是这样做的。这第一个。
庚二、明释迦开三
告诸声闻众及求缘觉乘
我令脱苦缚逮得涅槃者
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
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
前面是讲显实,这个地方是讲施设方便。佛告诸位声闻众及缘觉众,乃至于诸位权教的菩萨,说,我过去用三乘的法门让你们脱离生死轮回的痛苦,而成就涅槃的安乐。这个就是我先用方便力来开示三乘的教法。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众生处处地执着,“引之令得出”。
这个就是佛陀为什么不一开始把话讲清楚、说明白。就是说,现在我们到法华会上会觉得很奇怪:一心真如有那么难吗?佛陀一开始就把话讲清楚就好了,为什么一定要分两段来引导呢?这个地方讲出一个重点:因为“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这句话是佛陀为什么要两段式教学的主要原因。佛陀是不得已的,因为我们众生长时间在三界轮回,我们已经习惯了在因缘里面去追求,我们所有的执着都是从日常生活得来的。
为什么“众生处处着”?你看,比方说有一个人饥饿了很久,他突然吃了面包,就对面包产生坚固的执着。他就说,哎呀,这个面包真是好东西。这个有道理吗?没有道理。执着哪有道理?为什么叫无明呢?就是这种执着是没有任何理由的,他完全是凭他自己的感受,再加上自己的妄想,合起来。所以众生的执着是没有章法的,处处执着。
这种执着发生的处所在哪里?正是因缘所生法,我们熟悉的范围。今天如果你是佛陀出世了,你看众生都在因缘里面执着,你敢讲出一个非因缘所生法的一心真如吗?我相信你也不敢,因为距离太遥远。所以佛陀必须把这个真相收起来:好,你们不就是喜欢在因缘执着吗?从哪里跌倒,咱们就从哪里站起来。佛陀就跟你讲因缘所生法。他说,你们不用改变观念,你希望在因缘里面追求,我因缘里面照样有好东西给你。你既然要执着,你就执着四谛十二因缘,你可以从因缘里面创造涅槃的快乐。因缘所生法,有杂染的因缘,有清净的因缘。当然一开始是先有痛苦的因缘、快乐的因缘,你应该放弃痛苦追求安乐。在快乐里面有过失,佛陀再区分,有杂染的因缘、有清净的因缘。哦!凡夫一看,这么简单!反正这都是我的熟境界,我无量劫来就在因缘里面打滚。你告诉我不用离开因缘所生法,那好极了,我做得到。所以三乘人就在因缘里面,从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的修学当中,都离开生死了。那你佛陀怎么办呢?就是说,你与其执着一个痛苦的东西,你倒不如执着一个功德的东西、涅槃的东西。就是,佛陀是不得已了。
当然,诸位都学佛很久。如果你一初学,我跟你讲说,其实你布施布到最后,那个功德是你自己显现出来的,你会布施吗?你就不布施了。什么东西都会归到一念心性,他心中没有一个目标。就是说,我们凡夫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让我追求。为什么?因为我们习惯这样子,这个是轮回养成的习惯,没有对错。就是他已经习惯有个东西。我现在告诉你说,你往生极乐世界,你念佛,其实极乐世界也是你自性本具,阿弥陀佛只是一个助缘,以弥陀为增上缘启发你自性的功德。你那个往生的意愿就降低很多了。凡夫的善根力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东西来引导,就是“引之令得出”。佛陀意思就是说,反正我先给你拉开三界再说,后半段我再来处理。佛陀有本事处理后半段的。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佛陀教育众生是两段。就是,第一个,想尽任何的办法先满足你的愿望,总之先把你从三界拉出来。即便这个方法是有一点不圆满,也没关系,好过你再轮回。佛陀只能这样子干了。所以,为什么“示以三乘教”?因为众生就在因缘里面执着,所以我不得不以其人之道反制其人。我就在因缘里面创造一种功德相来引导你,让你从这种杂染的执着变成清净的执着。出来以后,虽然你的修行带有法执,但是后续佛陀有办法处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