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三章 基础建设(一)
第三百五十三章 基础建设(一) (第1/2页)通过这次粮食风波,最终引起银行市场的剧变,让朱有孝彻底认清了这个时代人们思想的局限性,包括自己对与风险控制的力度有限性。为此朱有孝决定再次加大基础建设的力度。
朱有孝一直认为通过不断增加国家和老百姓的富裕,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肯定会越来越强,但是对于这次大面积的自然灾害还是出现了不小的风波,尤其是投机囤粮的现象,让朱有孝心有余悸,如果不是凭借后世的一些简单的金融知识和大明皇家贸易商行强大的实力,很可能大明就会发生难以承担的后果。
在历史上,从崇祯一年就不断发生自然灾害,大面积的旱灾、水灾不停地发生,致使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河北流民四起,而江南的经济完全控制在大商人手中,他们的代言人,就是所谓的东林党人,还不断的为他们提供经济保护政策,结局是国本动荡,日渐没落。最终走到了亡国的下场。
现在的天启九年,就是历史上的崇祯二年,也就是历史上流民起义的大爆发时间,今年是凭借雄厚的皇家财力安全度过了危机,以后是不是一直还要靠这样的措施解决类似的问题呢?
朱有孝认为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不是以后每一个皇帝子孙都会有自己这样的超前想法,自己的出现是一个意外,那就必须将抵御自然灾害的方法形成一种制度,就算执行的不算完美,也不会发生危机国家基础的动荡。
朱有孝想,为了能够以后有限的抵御自然灾害,尽量减小自然灾害带来的危机,要建立一个机构,这个机构将由户部牵头,利用国家的力量来救济灾民,避免出现大面积的流民现象,不能仅靠人们的道德思想来保证,要靠实际的物资作为救灾的强大后盾。
于是,在朱有孝的建议下,户部便设立了一个救灾巡抚的职务,成立了一个应急衙门,以但发生水灾、旱灾、地震等自然灾害时,便可以随时调动各地的物资,进行及时、清廉的救济。
与此同时,户部还在各地设立了救济粮仓,里面储备有可以保证当地居民半年的粮食,有了这半年的粮食,再加上老百姓自己家里的粮食,一般情况下应付一年没有收成的自然灾害不成问题。
自然灾害在地域辽阔的大明是常见的,尤其是现在处于小冰川时代,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历史上除了崇祯三年天气还比较正常,其他的年份始终有大大小小的自然灾害发生,涉及的区域有大有小,而河南、陕西又是灾害发生最频繁的地方,朱有孝便重点加强了这两个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袁应泰在陕甘的沙漠治理颇有成效,已经在河套地区修建了数十条大型人工河道,将黄河的水源引到沙漠的深处,让黄河两侧的沙漠开始变成良田,尤其是内套地区,经过几年的精心治理,现在变成了一片沃土,加上新型粮食作物在这里始终成功,这里生产的粮食已经可以满足陕甘和广阔的蒙古人口所需。
随着黄河上游治理的不断改善,人口的迁徙减少,往日一直浑浊不堪的黄河现在开始变得清澈了,水土流失现象得到了良好的控制,这两年黄河没有发生泛滥,不过这也可能和这一带的雨水量减小有关,但是黄河变得清澈是显而易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