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点火验证
第444章 点火验证 (第2/2页)这时候,有更多的人想要去找苏哲,都很徐正平几人档了下来。
这不,范晓明也从台上跑了下来。
司文博听到宁长生这么说,更加兴奋了,看了苏哲好一会儿才说:“这样啊!那就算了,我不能耽误苏教授的正事。”
司文博看到许多人围了过来,连忙阻止,且喊了起来。
“大家都回到自己的位置坐好,质子核聚变装置的点火验证还没有结束了,等完全成功后我们再庆祝不迟。”
“苏教授和宁教授两人现在忙着了,大家就不要过去打扰了。”
……
被司文博一说,大家也都回到自己的座位了。
刚坐下,这些人就热烈的讨论了起来。
“我就说质子核聚变装置一定会成功的,看看,就这么成功了,好啊!我们人类自此就实现了能源自由了,太好了!说真的,这么快的就能实现能源自由,过去我是不敢这么想的。”
“过去谁敢这么想,要知道可控核聚变技术五十年又五十年,始终没有成功,没有先到就被我们这么轻轻松松的就实现了,太不可思议了,仔细想想,我觉得就像做梦一样。”
“是啊!就像做梦一样,不,放过去,做梦我也不敢这么做啊!这可是真正意义上的可控核聚变技术,核燃料质子是宇宙中分布最广,储量最多的,其他的没法比。”
……
“好啊!好啊!再过几个小时,质子核聚变装置的点火验证就算完全成功了,就下来就是质子核聚变装置的使用了,那个,我们是不是要对质子核聚变装置进行小型化,现在的体积实在太大了些,直径一千公里,这也太大了。”
“这……质子核聚变装置的小型化有着很大的难度,就是要小型化也小不到那里去,要我说,我们一步步来,只要实现了,我们也就实现了能源自由,至于大小,相对于宇宙的那些天体来说,直径一千公里并不大。”
“在我看来,质子核聚变装置的小型化不着急,不要忘了,我们是有冷核聚变装置的,有质子核聚变装置源源不断的提供的能源,我们就能源源不断的合成冷核聚变装置所需的核燃料,想想冷核聚变装置的小型化,完全可以,弥补质子核聚变装置的不足。”
……
“质子核聚变装置成了,那下一步我们是不是就要向比邻星进军了,那个,现在飞行器的速度还是差了一点,最多也就亚光速,这有些拖后腿了,要是有超光速飞行技术就好了。”
“是啊!要是现在有了超光速飞行技术,那我们现在就不用去大规模的去开发太阳系了,我们就能将太阳系保护起来,去开发太阳系周边的恒星系,苏哲发现了超光速粒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搞出超光速飞行技术。”
“要懂得知足,也就一年多的时间,我们已经发展到这一步了,还想要怎么,总不能我们一步登天吧!慢慢来,一切我们人类都会有的,完全不用去担心这些。”
……
这些人聊的不亦乐乎。
徐正平、范晓明、左大军、司文博、宁长生几人也围在一起聊着。
司文博那是异常的兴奋,搓着手说:“现在的质子核聚变装置的运行状态非常的好,还别说,有了中微子探测装备的监控,那怕有一点点的不正常都能第一时间的发现,也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处理,有了这么强的眼睛,要是还不能成功,那就没办法了。”
左大军点头说:“对!对!只能说中微子探测装备太过强大,再小的细节都能观察到,说真的,一开始的时候我还是有些担心的,但在知道用上中微子探测装备后,我就知道质子核聚变装置的点火验证稳了。”
在他看来,中微子探测装备就是逆天的存在。
过去,很多实验啥的过程是观察不到的,主要原因还是观察手段的缺失。
之前,一般都是通过电子,或者是光子来观察的。
可因为电子和光子本身的特性,容易和物质作用,观察的效果就不会那么好了。
往往很多过程是观察不到的。
正常情况下只能根据一些采集的数据可理论去推断过程。
现在就不一样了,可以用中微子探测设备去观察整个过程。
毫不夸张的说,有了中微子探测装备来说,就如同开了外挂。
毫不客气的说,有了中微子探测装备,就算没有发现那些超光速粒子,科学技术一样会迎来大爆发。
司文博满脸笑容的说:“不过话说回来,苏教授太过强大了,他在设计质子核聚变装置的时候可是没有中微子探测设备的,可现在看,中微子探测设备探测到的结果和苏教授推导的理论过程丝毫不差,这就是苏教授的本事,一般人根本就做不到,也就苏教授了,不然我们人类也不会有今天。”
听到司文博说的这些,周围几人连连点头。
他们都知道,这就是苏哲的恐怖之处。
宁长生笑着说:“那个,就我知道的,司教授对质子核聚变装置的贡献那也是很大的,在我看来,质子核聚变装置的核心是能源的回收,而回收光能和粒子势能的材料就是司教授你们搞出来的,不得不说伱们有的大的贡献。”
真要说的话,质子核聚变装置其根本原理其实就是过去加速器。
要说革新,那就是收集光能和粒子势能的材料和质子对撞聚变的环境的提供。
简单说就是精准控制质子对撞发生核聚变,高效收集能源。
要知道,氢离子在加速的过程中是十分消耗能源的。
当然了,这些消耗的能源并不是消失了,而是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回收。
也就是说,回收的这部分能源,再加上质子聚变产生的能源。
其远远超过质子核聚变装置完全消耗的能源。
也只有这样,质子核聚变装置才能在维持自身的运行的前提下而大量的输出能量。
就拿过去研究的氘氚的可控核聚变技术。
虽说五十年又五十年,不是说没有实现氘氚的核聚变,而是输入和能量比实际输出的能量大。
从整体来说,产出小于输入。
这也是迟迟不能实现商业化的原因。
有的人死了,但没有完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