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一章 :决战(终)
第九百三十一章 :决战(终) (第2/2页)张承听清了,他们在喊:
“起刀兵,唤太平,只叫天下复清明!”
这是张承第一次听到这样的声音,他发誓这怒吼他永生难忘。
再然后,他就看到本还整齐划一的格子,一下子就碎了。
不,不是碎了,他们是汇成了大海,那杏黄得比天上太阳还要耀眼的大海。
此刻,他听到父亲冲着下面的蔡伯喊了句话:
“擂中军鼓,树杏黄大纛!”
张承知道父亲说的那个杏黄大纛是什么,那是一面写着“替天行道”的大旗,有几次他曾在这面旗帜下玩耍。
为此他还被母亲训斥过,母亲告诉过自己,那是父亲起兵树的第一面旗,是父亲的精神,是他们大太的根!
张承并不能太理解这句话,但母亲说的总是对的,他现在不懂但自己以后一定会懂的。
随着父亲吩咐完这句话,轰动天地的鼓声猛然从身后响起,震得张承耳朵直疼。
下意识的,张承捂住了自己的耳朵。
但父亲拉开了他的手,告诉他:
“用心听,用心看,去思考你的肩膀上到底是什么!”
张承没有再捂了,他的肩膀是什么他不知道,但父亲的肩膀上,是他。
哈哈!
不知道什么原因,只是一通鼓,一面旗,张承就看到己方的海浪打得更猛了,代表自家一方的旗帜越冲越快。
忽然,前线不断有人在高喊,他们似乎是冲着父亲这边喊的。
“末将马超,斩敌将周泰!”
“末将李虎,斩敌将鲁肃!”
“末将郭默,斩敌将全综。”
还有很多这样的声音,但距离有点远了,张承有点听不清楚了。
随着这一声声大吼,张承即便不懂战事也看出来战争的节奏陡然加快了。
此时旷野上已经满是黄色的浪潮,那代表汉军的红色已经被压缩到了浮屠寺外了。
就在这个时候,张承陡然发现了不对劲的。
那就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们本阵的右翼忽然出现了成群的红影,他们在一面“孙”字大旗的带领下,向着他们巢车的方向冲了过来。
在这些汉军骑军的前方,只有五千左右的朱灵大军阻挡着,此刻那高悬着“替天行道”的大旗在为那些敌军提供着方向。
他们向着大纛笔直冲来,越来越快!
看着汹涌而来的敌军骑军,张承的脸煞白,他抓着父亲的金冠,担忧。
而下方的蔡确已经带着横撞将在大营附近组织起了防线,上百数量的床弩被架设起来,冲着孙坚的骑军瞄准着。
坐在父亲的脖子上,张承全部的心神都被右边给吸引了。
只见那红色的骑军如同箭矢一样凿入己方军阵里,然后越冲越快,可不知道什么原因,那箭矢是很快,可却始终不能突破那一块黄色的方阵。
此时那方阵就像是一块铁板,无论那箭矢怎么凿击,就是不烂不散。
忽然,张承听到了那里的呼号声,那些泰山军的勇士们似乎在大喊。
他们在喊什么?
“赖我张王,铸太平!”
“赖我张王,铸太平!”
“赖我张王,铸太平!”
……
这声音越来越响亮,此时张承满脸涨红,他忍不住对父亲喊道:
“父王,儿想大喊。”
父亲还是那般的淡然,他给自己的回复是:
“想喊就喊出来,向你的敌人喊出你的声音!”
受到父亲的鼓励,张承学着父亲的样子,向着那里竖出了中指,并大喊:
“干!”
父亲在下面哈哈大笑。
而随着自己的这声吼叫,张承看到那一支红色的箭矢忽然崩散了。
是的,就在那磐石前崩散了。
再然后,张承听到了这样的声音:
“末将典韦阵斩敌将孙策。”
孙策竟然是在这里。
又过了一段时间,张承又听到一个声音,这个声音很年轻,但像是凤一样清啼着,只听:
“末将陈诚,斩敌酋孙坚!”
这一声,张承听得分外清楚,如此,这个叫陈诚的年轻军将也印在了张承的心里。
敌军主将孙坚就这样死了?这场决战就这样赢了?
只是此刻张承还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为何喊话的不是朱灵呢?他看刚刚喊话的都是各军主将呀。
张承这个疑惑直到战后,他随父亲到右军收殓阵亡将士的时候,才解惑。
此前孙氏父子死活不能冲破的磐石,正是朱灵的所在。
朱将军死战不退,最后用长枪杵着自己的身体,战到了最后一刻,那个时候他的血已经流干了。
也是看到朱将军那临死都还站着的画面,张承似乎明白了他的肩膀上到底是什么了。
父亲,我会做好的。
……
太武十四年,元旦,万象更新。
邺城,一切都那么的花团锦簇。
距离天下安定已经过去了十年了,这十年间天下早已看不到一丝乱世的痕迹,大太的百姓是那样的自信。
他们也理应自信,仅仅十年,大太的文治武功就已经远迈前汉,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老百姓们也说不出有多高峰,只是感觉到邺城的货物越来越多了,新奇的东西也层出不穷,甚至一些怪异的番邦人都能不时见到。
这个元旦也有好消息,据说大太工科院研制了八年的宝船终于下水了,那些人也是机灵,非要在元旦下水,不就是为陛下献礼吗?
不过有看过那宝船的,回来都和他们说,那大船是如何如何的庞大,几乎和山一样大。
看来邺京人爱吹牛的毛病越来越严重了,和山一样大,那怎么能浮起来呢?
但也不是不可能,毕竟这些年来,似乎有太多不可能出现了。
在市井中的邺京百姓侃侃而谈自己的博闻时,他们不知道的是,今天,邺京来了一个年轻人。
他叫诸葛亮,这不是他第一次来邺京了。
但这一次却不一样,这一次他是作为地方上遴选到吏部的,他正要去那里报道。
这是他在中央任职的第一步,父亲早些年就退了,在这个人际复杂的中央,他并不比其他人更有优势。
但诸葛亮有信心,他在这里同样能做好。
于此同时,当诸葛亮好奇地打量这个五六年都没见过的邺京市井时,太平宫内,张冲正在看着一封加急军报。
军报的内容涉及阴山牧场,当地官吏禀告,因为草场的持续退化,刚刚定居三年的牧民们,正偷偷带着牲畜跑入了草原深处。
所以地方军吏请求中央同意他们率突骑深入草原追击,将那些亡人追索回来。
张冲紧锁着眉头,将这封军报放在了另外一处,那里已经摞起了七八封奏折了,看样子也是从北面送来的。
这几年,朝廷已经在北方耗费了大量的钱粮了,为的就是让草原牧民定居下来。
可似乎人力无法阻挡天意,在那片不能耕作的草原上,好像不管投入多少资源,都不见效,牧民们总是要跑。
追了跑,跑了追,一切就和鬼打墙一样,不断循环。
此时的张冲已经意识到,草原问题似乎并不是他这一代人能解决的,大太的未来应该在南方,在那片海洋。
不过也不能不管,看来抽调草原豪杰西征还要继续做,不能停。
想到这里,张冲就要给这些同类奏折批示。
忽然他心潮一动,忍不住看向了东方。
透过玉宇琼楼,透过烟火市井,他彷佛看到了一个年轻人走进了邺京。
一种莫名的直觉,张冲似乎明白自己的政治理想该如何传承下去了。
这大太的故事还没完。
(全书完)
写在完本最后:
当敲完(全书完)三个字后,我心里有一种空落落的,似乎是完成了一个人生阶段一样。
这三年来我每日都在创造这样一个故事,在故事里写自己,写大家,也写一些理想,而现在这些都结束了。
完本后,我估计会休息一段时间,去祖国的其他地方去看看。
有点难为情,张冲起家在泰山,故事也多发生在北方,但我却从未去看过呢,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现在我要去弥补遗憾了。
当然本书也有遗憾,这是我第一本书,我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能看到最后的读者们,你们是我的家人,是你们包容我,支持我走到了现在。
如果这本书有一点让你们感动的地方,请不要忘记我,一个笔名痴人陈的作者写出的这样的故事。
读到这里,我也希望你们能加入到我的QQ群(768760727),在那里我们的关系不仅局限在读者和作者,我觉得大家是朋友,是兄弟,是一起做梦的人。
至于第二本书,我已经构思好了,它将是发生在晚唐的故事,故事还会延续我的风格,但本书的缺点不会被延续,哈哈。
我有信心给你们带来一个更加有趣和真实的故事,也更加成熟。
最后,祝所有爱我的人,新年快乐!再新的一年里,我们继续开始新的故事吧!